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241章 周亚夫…可惜喽~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06 16:20:41
        
“周亚夫?”
        
回到后殿,屁股都还没坐上御榻,便得到葵五带回来的消息,刘荣当即眉角一挑,露出一个颇有些诧异的表情。
        
面色古怪的思虑片刻,便见刘荣似笑非笑的侧过头,望向御榻前不远处,也才刚落座片刻的郎中令周仁。
        
“依卿之见,条侯此来何为?”
        
听闻此问,周仁也是不免一阵苦笑摇头;
        
暗下一边因那个本家感到好笑,面上,却也多少涌现出些许不忍。
        
“还能是为何?”
        
“左右不过是陛下要整编细柳营,周亚夫坐不住了,要寻陛下讨个说法罢……”
        
周仁话音落下,刘荣面上怪笑,也终是渐渐变为浅浅苦笑。
        
负手踱步,于御榻前走了几个来回,脚上一边走着,嘴上一边也不忘说道:“朕等周亚夫,可不止等了这一年半载啊~”
        
“——甚至就连孝景皇帝,都一直在等周亚夫请见。”
        
“不料最后,居然是细柳营的事,才终于让周亚夫弯下了脖颈,请见面圣。”
        
“为的,却是向当朝天子讨個说法?”
        
语带戏谑的一问,惹得周仁又是一阵忍俊不禁的失效摇头,刘荣也终是深吸一口气。
        
“召进来吧~”
        
“也是有些年头,没见到朕的太子太保了……”
        
这两句话,刘荣说的极慢、咬字拖的极长;
        
故而,当周亚夫抬脚埋进宣室殿后的寝殿时,刚好听见刘荣那后半句:有年头没见到太子太保了。
        
当即便是一阵汗颜,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化解尴尬,周亚夫索性就当自己什么都没听见;
        
进了寝殿,便不顾一旁还有周仁在场,当即便朝着刘荣噗通一身跪倒在地。
        
“陛下!”
        
“细柳营,不能整编呐!”
        
不等刘荣调整好情绪,甚至连拜谒都不意思一下,周亚夫开口便是一句满带着指令口吻的话,立时就让刘荣面色一僵。
        
盯着周亚夫看了好一会儿,才悠悠发出一声长叹,旋即耐人寻味的笑着摇摇头。
        
“老师,别来无恙否?”
        
很少有人记得刘荣,还有周亚夫这么个老师。
        
甚至就连刘荣自己,都经常忘记自己和周亚夫之间,曾有过一段师生情谊。
        
——为了帮助刘荣坐稳储君之位,先孝景皇帝,不可谓不用心良苦。
        
一个太子太师申屠嘉,算是帮刘荣和外朝,以及功侯群体搭上线;
        
一个太子太傅窦婴,则是为刘荣稳住了外戚——尤其是外戚中最关键的窦氏一族。
        
当然,还有太子太保周亚夫,本肩负着孝景皇帝‘为太子刘荣争取军方支持’的殷殷期盼。
        
但后来发生的事,却是让先孝景皇帝大失所望。
        
甚至就连刘荣自己,都对这个空有名义,却不曾有过半点实际作用的‘老实’失望透顶。
        
“上一回见到老师,还是孝景皇帝上林托孤;”
        
“再上一回,可就是孝景皇帝四年,老师入宫请辞丞相之时了。”
        
“——这么长时间不见,朕同老师,当是有不少话要说的。”
        
“怎老师见了朕,却好似除了细柳营,便再无其他的话要说?”
        
满是淡然的说着,刘荣又自顾自端起茶碗,旋即随意摆了摆手,权当是招呼周亚夫落座。
        
对于刘荣话里话外的暗讽,周亚夫却是顾不上这许多,只风风火火坐下身,当即又是一句:“陛下!”
        
“霸上、棘门二军,本就战力低下,确实早就该整编为新军了。”
        
“但细柳营自立军至今,便以军纪严明、战力强悍而闻名于天下!”
        
“若非令勉的飞狐都尉部,在飞狐迳一趴就是几十年,根本没有活人见过飞狐军打仗,细柳营便该是我汉家第一强军!”
        
···
        
“如此强军,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
        
“又何必再行整编,平白失去一支本就战力强悍的百战雄狮,转而去赌整编出来的新军,能否具备强大的战力?”
        
“——细柳营自设立之初,便弓、弩、剑、盾、戈、矛诸兵俱全,彼此之间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陛下却要将这样一支可以独自作战的部队,整编为专精于弓弩的射声军,岂非暴殄天物?”
        
痛心疾首的说着,见刘荣仍旧一副云淡风轻,丝毫没有听进去自己话的模样,周亚夫又皱眉沉吟片刻;
        
自认为想到了合适的方法,便开口再道:“陛下想要新设三支常备军,如今有霸上、棘门二军;”
        
“至于第三支——与其整编细柳营,还不如整编句注军,和霸上、棘门凑出三支常备军。”
        
“至于细柳营,若陛下瞧得上,那便不必过问操演事宜,让少府调拨钱、粮养着便是。”
        
“若看不上,臣有条侯、绛侯两个彻侯封国,上万户食邑;”
        
“虽养不起细柳营那两万多将士,但也总归不至于让麾下的老伙计们,吃不饱肚子、穿不上暖衣。”
        
周亚夫若是不说这话,刘荣倒还真有些迟疑。
        
——单就细柳营战力强悍这一点,周亚夫还真没吹牛。
        
将这样一支早就形成战斗力,而且还是强悍战力的老派部队,整编成一支无法确定战斗力高低的新部队——尤其还是以弓弩远程打击为主要作战方式的部队,确实有一些可惜。
        
如果不是看中了细柳营兵卒的强悍战力,又实在没有其他替代品,刘荣还真有点舍不得。
        
但在周亚夫说出这么一番大逆不道的话之后,刘荣对细柳营的最后一点纠结,也算是彻底烟消云散。
        
——细柳营,必须整编!
        
如果没法整编,那就遣散!
        
无论如何,都绝不能让细柳营,继续以‘周亚夫的军队’的性质继续存在下去!
        
明确了这一点,刘荣接下来的话语,便也带上了一股莫名的清冷和疏离。
        
“条侯此言,怕是昨夜吃的酒还没醒?”
        
···
        
“呵,还麾下将士呢……”
        
“——早在太宗孝文皇帝十九年,条侯便不再掌握细柳营的兵权,专任中尉。”
        
“时隔十四年——条侯在过去十四年的时间里,唯一一次同细柳营产生瓜葛,便是孝景皇帝三年,吴楚七国之乱时,条侯领太尉出征平叛,请求孝景皇帝调拨细柳营部分将官随行。”
        
“叛乱平定之后,这些细柳将官也都回到了细柳营,或加官、或进爵;”
        
“只是并不曾有哪怕一个人,被任命到当时的丞相府?”
        
满是讥讽的说着,刘荣不由眼皮一抬,撇了眼身旁不远处的郎中令周仁;
        
待周仁配合着露出一个失笑的表情,才正身再道:“细柳营,是太宗孝文皇帝年间,匈奴大举南下北地、陇右,大军兵临箫关,先锋火烧回中宫。”
        
“——长安百里现胡骑,太宗皇帝恐国本不稳,方下令条侯屯兵细柳以备胡。”
        
“既是备胡,又是在长安附近屯兵备胡,那早在当年,匈奴人北上退去的时候,细柳营便该遣散。”
        
“却是不知为何:本只是临时屯驻于细柳的备胡兵,却至今都还作为‘细柳营’而存在,始终不曾被遣散?”
        
“又为何我汉家的细柳营——我汉家的少府出钱、出粮养着的细柳营,如今却连整编与否,都要当朝天子先征得条侯同意???”
        
慢条斯理的说完这些话,刘荣便再度端起了茶碗。
        
虽然这个时代还没有‘端茶送客’的说法,但刘荣一副不愿再多说的架势,摆明了是在对周亚夫说:走好不送。
        
风风火火而来,自认为向刘荣摆明了利害,却只得到这么一个结果,周亚夫愣了足有好一会儿。
        
为什么?
        
陛下为什么就非得要整编细柳营?
        
现成的战斗力不要了?
        
老派英雄部队的荣耀,不要了?
        
只是周亚夫怎都想不通的是:刘荣之所以要整编细柳、棘门、霸上三军——尤其是细柳营,并非完全是为了得到三支能很快具备战斗力的常备野战军。
        
霸上、棘门二军,自建立编制至今,虽然也参加了大大小小不少战争,但始终没有什么亮眼的表现。
        
时至今日,这两支建立已经超过二十年的中央直属准常备武装,甚至都还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精神属性。
        
好比令勉的飞狐军,早就将一整套驰援长城防线的战斗预案,以及独属于自己的‘京观’文化刻入灵魂。
        
但凡是个汉人,看到某地有头骨垒砌成的京观,都能立刻判断出在这个地方,曾发生过一次有飞狐军参加的战争。
        
再比如细柳营,以严明到令人发指的军纪闻名天下,以至于雁门出了个同样志军从严的程不识,天下人第一反应便是:这是条侯周亚夫培养的才俊吧?
        
类似的精神属性,或者说是‘军魂’,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是一支常备武装的根本。
        
但霸上、棘门二军,却至今都还没有具备属于自己的军魂。
        
当一天兵吃一天饷,哪天被遣散就回家种田,是这两支部队普行的价值。
        
要不是有这两支部队的兵员:关中子弟的单兵素质托底,这两支部队和寻常郡国兵,怕是也看不出有多大区别。
        
对于这两支部队的整编,刘荣考虑的,是现成的成熟战斗人员,总好过重新操练新兵蛋子,再耗费时间、精力以形成战斗力。
        
——毕竟也是少府出钱出粮,养了这么多年的部队,没道理平白浪费掉多年培养出来的成熟战士。
        
但对于细柳营,刘荣却有一根心刺。
        
便是这根刺,让刘荣下定了整编细柳营的决心;
        
而在方才,这根心刺被周亚夫重新挑拨,更是让刘荣彻底下定决心:能整编就整编,不能整编就遣散!
        
若是遣散都遣散不了,那在必要的情况下,刘荣甚至不惜通过武力镇压,也必定要打散这支病态的部队。
        
至于那根心刺的来源,却也恰恰和细柳营的初代将领:周亚夫,以及细柳营闻名天下的‘军魂’有关……
        
“想当年,太宗孝文皇帝细柳阅兵;”
        
“御辇行驶到大营外,细柳将军周亚夫麾下,斥候屯长田多黍执戈而出,言曰:凡汉之民,上至天子,下至黔首,皆不得车马以入细柳大营。”
        
“太宗皇帝奇之,遣郎官持天子节上前,却闻田多黍再道:奉周将军令,凡细柳营上下,皆只从将令……”
        
见周亚夫愣在原地,又是一番皱眉苦思,摆明了是要硬着头皮钢到底,刘荣只莫名其妙的说起了这么一段往事。
        
待周亚夫面带疑惑的抬头望向自己,刘荣却带着一抹耐人寻味的古怪笑容,斜眼瞥向黑人问号脸的周亚夫。
        
“太宗皇帝细柳阅兵,细柳营自此名声大噪;”
        
“又得太宗皇帝赞许,条侯周亚夫,便也自此目空一切,以大汉第一将自居。”
        
“时至今日,说起细柳营,百姓民挂在嘴边的,依旧是:细柳军纪之严,纵天子不能奈何。”
        
···
        
“现在,条侯知道细柳营,朕为何非整编不可了?”
        
“条侯不会真的认为朕,也是太宗孝文皇帝那般心胸宽广——甚至过分宽广到连条侯,都能容得下的人吧?”
        
“嗯?”
        
对周亚夫多年积攒下的怨气,以及恨其不争的郁闷,被刘荣不留情面的尽数宣泄而出;
        
见周亚夫一副面色涨红,羞愤不已,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的模样,刘荣也终是最后丢出一句话。
        
“条侯可知:孝景皇帝弥留之际,曾对朕说过什么吗?”
        
“——孝景皇帝说:像周亚夫这种一遇到事就感到不满,总想让所有的事都遂自己意愿的人,是无法做年少之君的臣子的。”
        
“朕答:周亚夫怏怏不为少主之臣,但儿臣,却并非儒弱无能之少主。”
        
“朕向孝景皇帝保证,条侯周亚夫,绝无可能在朕这一朝,做出任何对宗庙、社稷有害的事。”
        
“所以,条侯今日才能站在这里——才能像君长般,跑到朕的寝殿,来向朕讨要说法;”
        
“而非被葬入周氏宗祠,成为史官笔下的佞臣、乱臣。”
        
半真半假的一番话,惊得周亚夫彻底呆立原地,刘荣终又是一声满怀唏嘘得长叹;
        
稍抬起手,便负手侧过身去,任由周亚夫被葵五请出去,却连周亚夫离去时的背影都不愿看到。
        
刘荣真的很想和周亚夫聊聊天;
        
甚至都想掰开周亚夫的脑子,看看那颗榆木脑袋里头,除了冠绝当今天下的军事素养之外,还装了其他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
        
刘荣真的很不希望周亚夫,在自己这个穿越者存在的前提下,依旧走上原历史时间线的老路。
        
但作为天子,刘荣真的没那么多时间,去对一个脑子有坑的名将做思想工作。
        
该说的、不该说的,刘荣都说给周亚夫听了。
        
能悟透,能痊愈,刘荣自乐得有这么一个千古名将,成为自己讨伐北蛮匈奴的助力。
        
但刘荣没抱多大希望。
        
毕竟无论是原历史时间线,还是刘荣所身处的这个位面,周亚夫除了在吴楚之乱平定过程中的表现外,其他任何时候,都在坚持不懈的让人失望。
        
或者应该说:除吴楚之乱这唯一功绩外,周亚夫在让人失望这方面,从来都没有让人失望过。
        
“可惜喽~”
        
“本还指望着这榆木脑袋,能替朕撑到双子星横空出世呢……”
        
···
        
“也不知道程不识,在边关历练的怎么样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