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199章 驱离F22

作者:十月廿二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9-07 22:02:19
        
实际上,在F22编队第一次通过双基地雷达Z字连接线的时候,位于荆南的雷达站就已经通过拍频接收机探测到了一组明显的多普勒拍频现象。
        
说明有几个普通雷达看不到的目标通过了连线。
        
但这仍然只是一个大致的方位判断,并不能真正确定目标的具体位置。
        
因此,预警机上的江曾健当即指挥两架正准备返航的苏27SK调转机头向南,对双基地雷达划定出的可疑范围进行搜索——
        
飞行员出身的他当然清楚,N001雷达对F22的探测距离恐怕还不如飞机机头上IRST,并不能真的给对方造成威胁。
        
但这种突如其来意外事件,却有可能迫使对方改变航向或是高度,从而暴露出RCS相对较大的侧后方。
        
当然,如果这是一场真刀真枪的较量,那么这两架苏27将毫无疑问地成为诱饵。
        
不过在装备水平处于弱势的情况下,也并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
        
更何况,当年想着用歼6和歼7对抗F14的时候,甚至连当诱饵的机会都未必能够获得……
        
然而,事情也并没有像江增健所想的那么容易。
        
在暴露了一瞬间的踪迹之后,对手又一次消失在了雷达屏幕上,并没有给他留下更多有用的信息。
        
他原本已经决定,让一直在机场待命的两个歼11B小队起飞,但这会儿又重新陷入了犹豫。
        
在整个计划指定的时候,装备研究院的同志就和他再三强调过,多普勒拍频跟雷达回波不同,在每条连接线上只会出现一次,而且完全无法测高,所以并不能排除是一群飞鸟或者空飘气球之类的东西诱发虚警。
        
最好是让雷达网本身探测到回波信号,哪怕无法稳定跟踪,至少也能判断目标性质,不至于草木皆兵。
        
何况他手里的底牌不多,如果这样随便打出去,那万一扑空,就会产生一個至少两到三小时的拦截窗口。
        
到时候就算再发现对方,也没有足够的空中力量进行应对。
        
可是话又说回来,飞机从起飞到进入拦截阵位也需要时间……
        
思索片刻之后,他深吸一口气,一边在指挥系统中划定出一个空域范围,一边靠近旁边的话筒:
        
“黄河,我是长城,让秦岭1队起飞,直接搜索我已经标定出的P7和P8号空域,2队继续待命,尤其注意低空!”
        
说完之后,他稍作停顿,接着又补充了一句:
        
“淮河,你们停止返航,也前往P7和P8号空域,但记得先做出降低高度准备降落的姿态,然后不要爬升,沿海岸线低空飞行……任务完成之后,直接就近降落……”
        
“……”
        
……
        
当罗宾逊上校在多功能显示器上看到又出现了四架新的侧卫,并且全都直挺挺朝东南方向飞过来的时候,他终于确定,自己应该是被发现了。
        
或者,至少是被发现过。
        
因为对方正拉开架势,以相当的间距排成一行向前飞行。
        
这是进行空域搜索,而非准备战斗的信号。
        
并且方向也并没有对准他的编队。
        
但即便如此,他恐怕也已经没有机会如最开始的计划那样,直接插入到距离对方海岸线不到20英里的地方了。
        
一时间,他有些想不通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但事到如今,也只好切换到备选方案上——
        
实际上,在原本的计划当中,哪怕他们真的悄无声息接近了华夏空域,也会打开弹仓进行一次模拟攻击,故意暴露自己。
        
如果对方不做反应,那么就正常撤退。
        
而如果对方起飞拦截,那么就用剩余的油料,让华夏人见识一下第四代战斗机的压制力。
        
现在,只不过是跨过中间步骤,直接来到了第二条分支路线上而已。
        
“启动C计划,准备爬升,和他们正面较量一下!”
        
罗宾逊向编队中的另外三架飞机发出指令。
        
为了躲避雷达侦测,他们刚才降低了一些高度,这难免会对接下来的较量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好在F22的机动性和敏捷性都出奇强悍,注定远远优于任何一种华夏战机。
        
很快,以金城号为发射端的另一组双基地雷达探测到了四个正在进行大角度爬升的目标。
        
尽管回波信号时断时续,但足以确定不是什么飞鸟或者气球。
        
相关信息很快被通报到了所有参与拦截的飞行员耳中。
        
原本正在漫无目的进行大范围搜索的秦岭1队重新聚拢起来,朝着F22编队的方向飞去。
        
而仍然在一路向南的两架苏27SK,也重新调整航线,准备从北侧进行夹击。
        
间隔超过160公里,八架飞机的雷达相互进行扫描,但却没有任何一架飞机的雷达告警系统亮起提示——
        
F22的AN/APG-77雷达采用了最新的灵活波束技术,能够在搜索乃至跟踪锁定过程中减小被RWR捕捉到的概率。
        
至于秦岭1队,则是真的还没有搜索到目标。1493雷达的性能当然远超N001,但正如罗宾逊上校估计的那样,160公里,终究还是太远了。
        
不过,隐形优势注定会随着距离的降低而减弱。
        
在大约100公里的距离上,四架歼11B几乎同时捕捉到了回波信号。
        
秦岭长机的机舱内,飞行员季平锋几乎是目瞪口呆地看着HUD上显示的雷达信息。
        
四架飞机正在以近乎垂直的仰角迅速爬升,此时已经来到了只比己方稍低的5500米高度。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毫不费力地突破了音速。
        
当然,或许也正是因此而暴露出了反射面积相对较大的位置,才让他们提前探测到了目标。
        
“真TM离谱……”
        
季平峰此前一直觉得,更换了国产发动机的歼11B已经在机动性方面无懈可击。
        
但显然,强中自有强中手。
        
仅仅几个呼吸之间,超过音速且大致处在对飞状态的双方,就拉进到了一个接近目视的距离。
        
IRST首先探测到了因为超音速飞行而蒙皮滚烫的三个信号。
        
紧接着,季平峰也通过肉眼看到了三个不太起眼的黑色小点。
        
从雷达探测结果来看,对方应该是分出了其中一架飞机,去应对北边正在靠近的那两架苏27了。
        
因此,这是一次四对三的优势对局。
        
并且,他此时仍然占据着更加有利的高度。
        
但考虑到对方刚才表现出的动力水平,这些优势恐怕都难以持续太长时间。
        
“秦岭,准备接敌!”
        
他在喉头憋了口气,以提高自己对抗过载的能力。
        
紧接着,便率领整个小队朝着目标直扑而去。
        
另一个不太起眼的优势在于,此时已经是午后十分,因此秦岭1队占据了西侧背靠太阳的位置。
        
这让罗宾逊上校的肉眼反应稍微慢了一拍。
        
但飞机性能弥补了这点时间上的差距。
        
7架飞机,很快在相隔不足5km的范围内缠斗起来。
        
实际上,现代战机,在一望无际的海上高空进行视距内战斗,是一个相当单调枯燥的过程。
        
尤其这还不是一场真正的战争,只能以先用照相枪拍到对手尾部作为获胜的标志。
        
因此,最常见的场面就是相互绕飞,比谁的能量最先经受不住考验,被迫改出盘旋恢复平飞,就算是认输。
        
而在这样的比试当中,F22还从未有过落败。
        
双方的高度和速度都在盘旋中迅速下降,罗宾逊也很快发现,这四架飞机虽然外表和苏27类似,但动力水平却优于后者许多。
        
虽然逐渐丧失了一开始的能量优势,但也绝非几个回合就能拿下的对手。
        
尤其F22并没有头盔瞄准具,这让模拟瞄准过程变得相当别扭。
        
必须得把机头对准对方才行。
        
上校也逐渐失去了耐心。
        
侧卫的机体过于庞大,并不是一种以敏捷性见长的型号。
        
因此他决定率先改变策略,开始频繁利用滚转变向消耗对方。
        
果然,仅仅半分钟不到的功夫,占据数量优势的对手就逐渐有了疲态。
        
罗宾逊自信,只要再经过最多两个回合,自己就可以在大约1500米的高度咬住其中两架,从而彻底结束这场丑陋的对抗。
        
然而,就在这电光火石的一瞬间,无线电中却突然传来了一个急促的声音:
        
“猎鹰队长,注意你们的240方向,四个新目标,正在高速爬升并接近!”
        
来自预警机的提醒让罗宾逊大脑轰得一声巨响。
        
低头一看,果然发现四个目标已经接近到了不足25公里的距离上。
        
他刚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近处,当然顾不上分心查看显示器。
        
而这些突然出现的新对手显然已经在附近的低空埋伏了很久,只等着自己失去警惕,跟前面那四架飞机相互缠斗到失去能量,最后在一片混乱中进场收拾局面。
        
上校一边在心中暗骂华夏人不讲武德,一边赶紧利用机动性改平,朝着唯一没有敌人的东南方向迅速脱离战场。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