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891章 抢占预警机市场

作者:十月廿二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9-07 03:15:38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雷达以外,光控相控阵天线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似乎是电子侦察设备。
        
当然也可以说是被动雷达——
        
天线,不仅仅是用来发射信号的。
        
还可以用来接收信号。
        
传统的电子侦察装备为了适配不同的信号频段,通常要在周围装满各种样式和尺寸的天线。
        
所以,电子战单位的外形,往往都比较……
        
抽象。
        
尤其以空间紧张的电子战飞机为甚。
        
如果只是侧面、机背和机腹凸出来一部分,那已经算是比较清秀的了。
        
当然,对于军用型号来说,丑,不是问题。
        
问题是在付出了外形上的巨大代价之后,仍然要在性能上做出取舍。
        
除非载机平台真的非常大,否则在体积和重量有限的情况下,很难对所有的常用信号频段面面俱到。
        
但如果能把两个甚至几个天线整合到一起,那对于电子战飞机来说显然是个巨大利好。
        
……
        
不过,狂喜终究是短暂的。
        
一项新技术,尤其是这种颠覆性的新技术,从理论到落实,中间往往有重回从难关。
        
常浩南和王晓模毕竟都是工程师出身,因此还是很快开始考虑更具体的实践问题。
        
思索半晌之后,后者首先开口道:
        
“要想落实这个多波段雷达,具备大带宽工作特性的天线虽然是关键技术,但其它层面,比如发射/接收机设计,还有多波段共同作用情况下的目标识别算法,这些也都需要时间来研发。”
        
“所以我觉得,现在首先要做的,还是先建一個原理样机,把整个流程给走通了。”
        
“原理样机肯定是要搞,但问题其实不止在技术上……”
        
常浩南也补充道:
        
“最开始我提到的光开关,无论是光纤布拉格反射光栅、光纤色散棱镜,还是空间光调制器和可控反射镜,都是高度精密的光学元器件,要么完全不能国产,要么国产的良品率很低,根本达不到工业化的要求……”
        
“其实别说这些了,就是最基本的光纤,最多也只能算是纸面上解决了国产化的问题,实际应用还是以进口型号为主。”
        
他的团队刚刚才开始生产超短脉冲激光的工程样机,对于这些光学或者光电元器件的情况自然了如指掌。
        
脉冲激光加工设备还能勉强算作是科研设备,而且其实只实现了半光电化,大部分耗材仍然是电学元件为主,单单用点进口光纤问题尚且不大。
        
但预警机和搜索雷达无论再怎么洗白,那也是纯纯的军用装备。
        
就算欧洲人发挥资本家卖上吊绳的精神闭着眼睛出口,解放军也未必敢要这么个核心元器件完全依赖西方的型号。
        
而且,尽管二人刚才一直在用346型雷达作为例子,但在眼下的2001年4月,346的基本型已经基本完成了国家鉴定测试,包括其载舰052C也接近设计定型,动力系统暂时和已经开工的052B一样,使用进口的UGT25000。
        
如此高完善度的两个型号,眼下的军事斗争形势又不容乐观,不可能因为出现一点新技术的端倪就停下等着。
        
换句话说,在舰载雷达层面上,这个光控相控阵的构想,乐观点说得等到346的下一个改进型,甚至有可能等到再往后的第二个改进型才能用上。
        
所以,必须得额外找机会进行一轮技术验证。
        
“如果搞个出口型号呢?”
        
常浩南的思路愈发狂野起来:
        
“咱们一步一步来,先把多波段的事情放一边,整个小型的T型天线相控阵雷达,就以150°广视野和轻量化低成本做卖点,而且反正不是咱自己用,那核心元器件国不国产的也就没那么重要了,没准国外用户人家自己还有进口渠道呢。”
        
“相比单纯埋头搞技术验证和研发,这样至少有利可图,后续国内厂家或者研究所做国产化替代的动力也能更强一些。”
        
技术这东西,只要走到了赚钱这一步,那后面其实很容易就能循环起来了。
        
就怕只见投入不见产出,那即便是国家拨款扶持,也得先掂量掂量。
        
而且,如果一个行业只靠国家拨款发展的话,其实也很难说有什么前景。
        
所以,常浩南重生以来的惯用路径,总结起来就是“先通过关键技术或型号打通产业总循环,再回过头来逐渐提升国内总体水平”。
        
这一次也不例外。
        
“小型预警机……”
        
王晓模摸了摸胡茬已经发白的下巴:
        
“那载机平台呢?”
        
按理说,这应该是常浩南最本职的领域。
        
然而他却满不在乎地摆了摆手:
        
“这不重要。”
        
“既然目标是要出口创收,那就在商言商。”
        
迎着王晓模疑问的目光,常浩南继续解释道:
        
“我们出口的不是预警机,而是一套单独的机载预警和控制系统。”
        
“当然,如果用户愿意用,那我们也可以提供新舟60,或者是C808平台的完整解决方案。”
        
“但如果用户希望载机能和民航之间更加通用化,以减轻后勤压力,那我们也不排斥跟其他厂家合作,把我们的预警系统搬到别人的型号上去,比如空客A320、或者支线客机,甚至稍微大点的公务机都行。”
        
光控相控阵还有另一个不大不小的优势,就是对雷达的物理尺寸不太敏感。
        
这意味着可以用相对低的成本搞出一套体量不易的型号梯队。
        
当然,正如之前所说,对于太大体量的飞机,宽视野和轻量化的优势就不太明显了,而多波段这一点常浩南暂时还不准备掏出来。
        
所以,上限应该也就是空警200的程度。
        
至于自用型号……
        
还是先以小步快跑为主。
        
C909载机的空警2000恐怕和346一样,无福消受这项最新技术了。
        
“机载预警和控制系统……”
        
王晓模的眼神突然一变:
        
“就像是瑞典的爱立眼,还有……大卫国的费尔康那样?”
        
大卫国的费尔康
        
虽然圆环工程最后是把预付款给要回来了,那架伊尔76在拆掉设备之后也并入了运输机部队服役。
        
不过,大卫国在关键时刻悍然违约,而且还未经许可带着他国人员近距离接触华夏装备。
        
这事可没那么容易揭过去。
        
小本本上一笔一划都记着呢。
        
之所以一直没什么动作,是因为此前确实没办法直接给对方带来什么麻烦。
        
但现在么……
        
费尔康,其实也是重点面向国际市场的型号。
        
也是有体量不一的型号梯队。
        
也是以出售设备,而非整机为主……
        
这可是妥妥的竞品。
        
所以,要是能在军售市场战胜费尔康的话……
        
虽然对于大卫国来说也很难说会有什么伤筋动骨的影响。
        
但至少算是个出口恶气的机会。
        
至于爱立眼么……
        
那只能说声抱歉了。
        
“这样的话,我们或许还需要一个响亮的名字。”
        
王晓模说道:
        
“最好是中英文双关的。”
        
“这我已经想好了。”
        
常浩南的视线看向电脑屏幕上的一篇论文:
        
“就叫‘高明’。”
        
“嗯?”
        
王晓模一时间没能理解选择这个名字的原因:
        
“为什么?”
        
“高明是封神演义里面的千里眼,和预警指挥系统的功能对得上号。”
        
常浩南回答道:
        
“另外,可以直接根据字面意思翻译成英语。”
        
“字面意思……highlight?”
        
常浩南嘴角露出一个愉快的笑容:
        
“没错,highlight……”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