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596章 试飞F14

作者:十月廿二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9-07 14:23:30
        
与此同时,同在盛京的112厂,大修升级车间。
        
实际上,仅仅一个半月之前,这个在官方档案中被记载为70#的厂房还没有一个专属的名字——
        
一般来说,厂里员工都是直接它称呼为装配车间。
        
42年前,华夏第一架自行生产的喷气式飞机“中0101”号就在这里下线。
        
在那之后,歼6、歼7、歼8系列飞机也都曾经在此进行总装。
        
不过,随着那笔两年前订单中的最后两架歼8D交付部队,70#厂房终究还是无法跟上新时代的步伐了。
        
由于配套设施实在老旧,加上当年看上去巨无霸一般的36米跨度如今也已经不够承接越来越复杂的装配流程,因此新型的歼8C和歼11飞机都是在三个近几年才新建的厂房中进行总装。
        
盛飞集团也在年初就计划好将其从总装车间序列中除名。
        
但70#厂房的历史意义实在特殊,又不能随随便便就给拆了。
        
所以关于它在结束生产任务之后的用途,就一直悬而未决。
        
集团领导甚至一度准备将其改建为航空工业主题的博物馆,但最后因为地处厂区中间,实在无法对外开放而作罢。
        
直到前些日子,何明看着那几架停在角落里,已经被大卸八块的F14,才终于有了打算。
        
他觉得随着未来战斗机的服役寿命逐渐延长,以及航空技术的不断发展,像这样飞了十几二十年之后,又要用新技术进行延寿升级的情况恐怕会越来越多。
        
而这种活由于每一架飞机在长期使用后的個体情况都不一样,无法使用脉动生产的模式,因此单论工时并不一定比造新飞机少太多。
        
如果占用生产装配车间,实在有些浪费。
        
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何明干脆向集团董事会打报告,把70#厂房专门划为对老型号进行大修升级的车间。
        
而今天,则算是这里的“开门红”。
        
随着车间的大门被缓缓升起,一架刷着蓝色迷彩涂装的巨大战斗机在一辆拖车牵引下缓缓来到了车间外面的机坪区域。
        
自然是波斯人之前送来的那批F14之中的一架。
        
此时被拖出来,自是因为已经完成了大修延寿和现代化升级,作为新型号样机准备试飞了。
        
尽管飞机不是华夏的飞机,但既然在华夏改造,那就得遵守这边的规矩。
        
因此,机头上绑着的大红花肯定是少不了的。
        
其实这架飞机早在几天之前就已经完成改造,甚至进行过一轮基础功能检查。
        
现在只不过是“补上”一次仪式罢了。
        
相比于在波斯本土升级的那批F4,这些F14的升级改造要更加彻底,除了部分核心结构件以外,基本相当于是脱胎换骨成了一架新飞机。
        
所以,波斯人干脆给这架飞机起了个全新的代号,叫F14IC。
        
实际上,这批飞机从送过来开工到现在,满打满算也才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就一种过去从未接触过的全新型号来说,正常情况下,应该不可能这么快就完工下线才对。
        
不过眼下这单生意的情况比较特殊。
        
波斯方面虽然没有能力单独对F14进行改造,但他们过去为了保障手里这批王牌的战斗力,确实下了不少功夫。
        
甚至在90年代初,就找俄国人进行过一次尝试,试图让F14发射R27之类的俄制武器。
        
虽然这些努力最终都没有批量落地,但相关资料却准备得比较充足,并且比第一批飞机更早被提供给了华夏。
        
这让112厂省去了绝大多数改造之前的准备工作,拿到飞机之后可以很快上手开工。
        
再加上改装设备都是成熟型号,作为一架70年代的飞机,机体材料也没什么太复杂的,这才能拿出如此高的效率。
        
……
        
两国代表共同参与的简短庆祝仪式很快结束。
        
紧接着,两名试飞员付国祥和赵孟天便分别爬进了这架飞机的前后座舱,几辆电气辅助车辆也很快从不同方向飞速驶来,地勤人员略显生疏但仍然动作连贯地把电缆和充气管分别接在飞机上,然后开始进行起飞之前的各项检查。
        
对于坐在前座,承担主要飞行任务的付国祥来说,这绝对是一次相当新奇的体验。
        
尽管他过去已经参与过十几个不同机型的试飞任务,但是,一种美国飞机,而且还是可变后掠翼,却从未接触过。
        
而后座的赵孟天严格来说并非试飞员,而是为了提前熟悉F14,而从鼎新训练基地临时被借调过来的蓝军旅飞行员。
        
趁着地勤正在忙活的功夫,付国祥再次低头检查了一遍面前的仪表和屏幕布局。
        
当然,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试飞员,他不可能是临时抱佛脚。
        
此前一周时间,付国祥就已经提前把F14座舱的样子打印出来,贴在宿舍的墙上,一有时间就进行练习。
        
但试飞任务,无论多么谨慎都不为过。
        
尤其美国飞机在一些仪表的设置上跟中/苏(俄)飞机是相反的,如果不够熟练的话,很容易在天上看错,酿成大问题。
        
“试飞员注意,执行动作检查。”
        
付国祥的无线电中传来了地勤老班长的声音。
        
“方向舵,左,右,好。”
        
“副翼,逆时针,顺时针,好。”
        
“……”
        
所谓动作检查,就是在起飞之前让主翼平尾和垂尾的几个操作面,还有挂架、尾喷口这些地方分别动一动,看看是不是跟操作反馈对应。
        
以免出现接错线路导致执行动作和输入信号相反的情况。
        
这个过程算是航校学员上机之后最早学的东西,对于每个飞行员来说都可以说是轻车熟路。
        
但今天却跟以往不太一样。
        
“呃……机翼后掠角……调到最小。”
        
显然,地勤也是第一次念这个项目,不太熟练。
        
F14的后掠翼变化和飞控计算机联动,但如果飞行员想的话,仍然能够单独进行控制。
        
付国祥按照指示,把变后掠翼控制杆用力向后拉。
        
这次的大修升级过程,并没有对F14的机翼动作系统和飞控系统进行更改。
        
一是怕工期拖得太长,二是波斯空军对F14的用法接近截击机,其实很少频繁调整后掠翼角度,所以这部分的剩余寿命也比较长。
        
即便如此,毕竟是把飞机全拆了又重新组装,还是得检查一遍。
        
虽然这个时候应该把全部精力集中在面前,但他实在没办法控制自己的好奇心,稍稍回过头,看向正随着自己手上的动作而向外伸展的机翼。
        
“真是神奇……”
        
付国祥这样想着。
        
诚然,从航空技术的角度来看,变后掠翼技术在1998年这会早已落后。
        
但技术归技术,这个结构中蕴含的复杂而精密的机械美感是另一回事。
        
饶是付国祥也一时间有些出神。
        
外面地勤人员的反应也差不多。
        
虽然之前就接受过培训,但真正看见这巨大的机翼如同猛禽的翅膀一样舒展开来,还是有着足够的场景冲击力。
        
隔了明显比之前更长的一段时间后,付国祥才听到下面一条操作指令:
        
“机翼后掠角调回最大。”
        
随着一阵液压系统工作的嗡嗡声,机翼又回到了收缩的状态,此时这架飞机又回到了类似无尾大三角翼的布局上来。
        
“不得不说,美国人能在70年代就造出这么个东西,确实是……牛逼。”
        
远处的塔台指挥中心里面,何明放下手中的望远镜,口中吐出了一个不太文雅的词。
        
当然,旁边的翻译在转述的时候,还是把它稍微润色了一下。
        
“所以我们才把这些雄猫作为主力型号保留到了今天,甚至还花大价钱专门进行升级。”
        
旁边的波斯将军回答道,但并没有放下望远镜。
        
毕竟这是他们的飞机,肯定要更加上心一些。
        
就在二人交谈的功夫,停机坪上的F14已经启动了发动机。
        
涡扇9A使用了结构比较简单的引射式喷口,所以无需额外检查尾喷口的调节状态。
        
“1401号机,准备开始滑行。”
        
塔台的无线电中响起付国祥的声音。
        
同时,远处的地勤已经开始撤收接在飞机上的管路和电缆。
        
“收到,允许滑行。”
        
随着指挥员的一声令下,远处那架巨大的战斗机机头轻轻一抬,开始朝着起飞跑道的方向前进。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