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林庆松的报告,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他本人的表现上,都堪称提气。
        
虽然长期以来,陆军都是解放军各个军兵种之中的老大哥,但必须承认,长期以来,地面武器的研发和装备,反而是脱节和落后最多的。
        
69式坦克并未装备,79、80/88式坦克也只装备了极少的几个批次。
        
所以,直到如今的90年代末,华夏陆军的绝对主力都还是相当于T54A(1953年)技术状态的59式坦克。
        
甚至在某些地方还简配过。
        
虽说新时期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中,海空军的戏份在不断提高,但华夏作为一个国土面积广袤、周遭国际环境复杂的大陆国家,陆军装备总归还是不能弃疗。
        
眼前幕布上投影出的型号,就是面向21世纪研发的第三代主战坦克。
        
到眼下的1998年,这个项目已经进行了超过15年。
        
从一开始几乎完全是T72复刻版,到后来全面推倒重来转向西方设计习惯,再后来逐渐回归到自己的设计思路,又发现一开始的指标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因此将项目分成两步走……
        
大家当然都想一步到位地造出一辆符合军队要求的坦克,但现实就是如此。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9910工程的硬性时间节点无法更改。
        
国庆阅兵,海军的主战舰艇无法旱地行舟,自然不可能出现。
        
空军虽然能够低空编队通场,但考虑到安全问题,也不能飞的太低。
        
而且效果也受到天气影响很大。
        
因此,装备方队中首先亮相的、最重要的当家角色,只能是坦克。
        
然而,三代坦克的研发进度却并不乐观。
        
为此他们甚至一度认真考虑过,用原型车甚至验证车上阅兵的可能性……
        
而底盘,则一直是整個系统里面最为薄弱的一环。
        
原型车和第一阶段量产型号,预计只能承载50吨以下的总重,并且越野速度还受到巨大限制。
        
未来的第二阶段型号更是遥遥无期。
        
这对于以机动性为第二生命的装甲单位来说,无异于阿喀琉斯之踵。
        
而林庆松报告中的这项成果,则意味着,华夏装甲兵,从此获得了一双强力且可靠的“脚底板”。
        
甚至于,还可以应用于其他装备的底盘研制。
        
毕竟,坦克基本上已经是地面装备重量和冲击力的上限。
        
能把坦克底盘搞明白,更轻更小的型号更是不在话下……
        
在林庆松做完最后一部分陈述之后,毛铭副总师坐直身子,又继续补充了一部分内容:
        
“除了寿命更长、速度更快以外,坦克行驶时的垂向振动和俯仰角振动对火炮的高低向瞄准和射击也有显著影响,这个新的底盘在行驶过程中,尤其是高速通过崎岖路面时的稳定性更好,意味着振动激扰更加可控,也有利于我们未来炮控系统的开发。”
        
“行走部分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就剩下一个变速箱的可靠性,不过,最近已经有供应商和我们表示,他们给齿轮组和轴承更换了全新的特种钢材料,目前正在进行测试……”
        
他作为副总设计师,主要负责行走机构研发,但相比于林庆松这样的子系统设计人员,还要通盘考虑整个系统的性能。
        
“那么我们下一阶段,就测试一批使用旧炮塔配合新底盘的原型车?”
        
另外一名副总师微微探过身询问道。
        
“可以先把给一阶段量产型设计的那套楔形装甲拿出来,这么好的底盘,装上一个小炮塔太浪费了,至于炮的问题可以后面再解决。”
        
直到此时,祝总师总算停下了手中的笔,抬起头来说道。
        
作为抓总研发的项目总负责人,他需要思考和记录的东西本来就更多,加之在战争中失去了右臂,写字速度多少受到一些影响。
        
他的表态,自然一锤定音,也算是给这场持续了几个小时的研讨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余下的话题,就相对比较轻松了。
        
“小林啊。”
        
祝虞声合上笔记本,叫住了刚刚下台,正准备回到座位上的林庆松:
        
“你刚刚讲的这部分内容,全都是咱们项目组里的成员自行完成的么?”
        
这个问题的意思,自然是询问是否受到了模锻压机那边的帮助。
        
祝总对于常浩南,以及那边的项目组当然没有什么意见。
        
但他需要评估自己这边团队成员的真实水平。
        
突然被叫住的林庆松一愣,旋即实话实说:
        
“研究方法和数值计算理论层面,肯定是得到了兄弟单位,尤其是常总本人的很多指导。”
        
“不过,落实到车辆底盘开发的具体工作,全都是由所里同志自行完成的。”
        
“常总他们也表示过要提供一些直接的帮助,但是我做主拒绝了。”
        
“毕竟是我们加入别人的项目,总不好为此耽误太多事,再说,也总得亲自做上一遍,才算是自己学到的东西……”
        
听到这样的回答,祝虞声方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好啊,好,这样,等到咱们三代坦克定型之后,你也好去其他型号上展现一下能力……”
        
这话的意思,显然是准备下一步让林庆松“外放”,去担任一些次要型号的总师或者副总师了。
        
“祝总……”
        
林庆松犹豫了一下,但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不用等到三代坦克定型,只要等模锻压机那个项目结束,我应该就能腾出手来。”
        
这个回答把祝虞声搞得一愣:
        
“模锻压机不是去年才立项么?而且名义上还是个预研。”
        
“等那边完事,应该还得几年吧?”
        
然而林庆松果断摇头:
        
“根据常总定的时间表,设备应该在1999年9月之前投入试生产。”
        
声音不大的一句话,直接让周遭正在交谈的其它人顿时噤了声,纷纷看向林庆松这边。
        
祝虞声沉默了好一会之后,方才重新开口:
        
“你觉得这个时间表……没有夸张?”
        
林庆松先是点头,然后又摇头。
        
最后干脆直接回答道:
        
“以他们现在的效率估计,我感觉到不了99年9月……”
        
“嘶……”
        
一阵吸气声从四面八方响起。
        
不得不说,有点夸张。
        
但绝对是个好消息。
        
模锻压机项目早一天完成,就能早一天解放出兵器工业系统大批技术力量。
        
如果都能像林庆松这样,把所学所想应用到自己手头的项目里面……
        
那基本可以预见,华夏陆军的主战装备,很快就会得到一个质的飞跃。
        
低头思索片刻之后,祝虞声重新看向面前的林庆松:
        
“这样的话,后面应该还有一个履带式伞兵战车的项目,现在正在预研,你到时候可以去负责一整块工作。”
        
“另外,过两天,你跟我一起去趟科工委,把目前三代坦克的研发进度跟上级领导做一下汇报。”
        
后者眼前顿时一亮。
        
“是!我回去一定好好准备!”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