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三百八十二章 测试

作者:要离刺荆轲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9-08 10:47:50
        
彭汝砺的驳回文字,立刻就被送到了庆寿宫中。
        
太皇太后看着,也是叹了口气。
        
“给事中不许,如之奈何?”她问着向太后。
        
向太后看着彭汝砺的文字,也是叹息一声:“娘娘,给事中有批驳之权,此乃祖宗制度。”
        
太皇太后自然知道这个。
        
而且她还知道,这个事情,不摆平彭汝砺,是不可能得到通过的。
        
原因很简单——换了彭汝砺也没用。
        
人家说不定就等着两宫罢免他的给事中呢!
        
罢官,对所有文臣来说,都是灾难。
        
唯独在这个事情上,每一个宰执之外的文臣,都会强烈的表现出他们的刚直。
        
这既是圣人教诲,也是因为,每次他们做出这样的事情。
        
都将使得他们的名声传遍天下。
        
也都将使得他们为天下人同情。
        
想当年,仁庙想废郭皇后,好不容易说服了宰相吕夷简为首的宰执。
        
但,范仲淹率领整个御史台,集体跪在福宁殿东閤之外,乞仁庙不废后。
        
此事,至今都是天下人称赞的正直之举。
        
所有参与者,从此就被镀上了一层金身。
        
所以,因为这个是罢免彭汝砺的给事中官职,根本不是惩罚,反而是对他的莫大奖赏。
        
既然不能罢官,也不能换人。
        
这就意味着,在这个事情门下省那一关是别想过的。
        
没有文臣,会让这道诏书走出门下省的官署。
        
甚至,被彭汝砺这么一闹,中书省那边肯定也不肯再草制诏书了。
        
“这事情闹得!”太皇太后摇摇头,问道:“不走中书门下,直接走刑部和大理寺如何?”
        
向太后摇头:“大理寺卿王孝先,肯定不会同意。”
        
王孝先,都不用看履历,看他名字就知道,杀了他也不肯做这种违背良知的事情。
        
“这可如何是好?”太皇太后开始发愁了。
        
她看向向太后,道:“太后,可以请官家去和给事中们说一下吗?”
        
她已经知道,这诏书能走出中书省,是官家亲自召见了中书舍人刑恕的结果。
        
向太后楞了一下,她忍不住回想起六哥上午召见中书舍人刑恕,命其草制诏书时的场景。
        
刑恕先是长拜不起,表示不敢草诏。
        
最后,还是六哥以天子之尊说出了:‘请刑舍人,为朕草制’这样的话,刑恕才哭着写下了诏书草稿。
        
刑恕在福宁殿上,一边哭,一边写着诏书的景象,在向太后眼前晃悠着。
        
向太后顿生内疚,感觉自己似乎伤害了一位正直、清正的大臣。
        
想着这些,她就摇了摇头:“恐怕不行。”
        
她已经让刑恕哭了,怎好再让其他君子哭?
        
再说了,为了一个张吉,还要劳动六哥,三番五次去大臣们面前好言相求。
        
也太给那张吉脸了吧?
        
所以,向太后是不想也不愿,她的儿子,再为了这个事情拉下脸去和文臣说情了。
        
太皇太后却道:“如此先例一开,日后却不知如何收场。”
        
向太后说道:“娘娘,六哥仁圣宽厚,不是张吉这样的,不会如此重责的。”
        
“老身何尝不知?”太皇太后叹息着:“子孙如何,这谁能知晓?”
        
这也正是她忧虑的地方。
        
外戚子孙良莠不齐,乃是人所共见的事情。
        
今天,一个张吉,就能连累全家一起丢光祖宗的一切恩典,打回原形,甚至是直接跌落到底层之中的底层去。
        
将来,高家若也因为一个不肖子孙,就连累全家。
        
那该如何是好?
        
向太后低下头去,沉默不语。
        
其实她想的开——到那个时候,她早就去永裕陵陪先帝了。
        
再说,以大宋制度,出过皇后的外戚家,和其他家是有壁的。
        
遇到类似的事情,总归要念些祖宗情面。
        
……
        
就在庆寿宫的两宫为了如何处置这个事情而苦恼的时候。
        
赵煦正在福宁殿的内寝,听着石得一报告的舆情。
        
现在的探事司,已经空前强大起来。
        
因为,探事司得到了《汴京新报》的加持。
        
有钱、有人,还有遍布汴京的眼线。
        
除非别人关起门说悄悄话,不然只要是公开的议论和讨论,就逃不出探事司的眼睛。
        
“驸马都尉郭献卿,今日就在魏国大长公主亲送之下,奉旨意入了太学。”
        
“这么快?”赵煦笑了:“朕都还没有给驸马选好大儒呢!”
        
石得一低下头去。
        
郭献卿敢不快吗?
        
张吉都要被追毁出身以来文字,还要刺配沙门岛了。
        
他再不机灵点,主动靠拢,表示恭顺。
        
那他这个驸马就真的当不长了。
        
“其他勋贵呢?”赵煦问道:“他们都有什么反应?”
        
石得一低头答道:“都在忙着筹钱和还钱。”
        
“哦!”赵煦颔首,他看着石得一,问道:“就没有人有过什么怨言吗?”
        
石得一脖子一凉,赶紧回答:“探事司暂未有闻……”
        
赵煦点点头。
        
大宋的这些勋贵,他可太了解了。
        
只要不触碰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他们就会选择歌舞升平,轻易不会更不敢和皇帝唱对台戏。
        
熙宁变法,反对声音那么大,那么多。
        
就是因为动了他们的蛋糕。
        
但他们也不敢公开反对,只能暗戳戳的在背地里使坏。
        
现在就更不敢了。
        
赵煦想了想,敲了敲案几,对石得一吩咐道:“都知去查一下,看看今天都有哪些家的命妇入宫和两宫求情?”
        
“然后将名单告知朕就是了。”
        
这个事情,也算是赵煦的一次服从性测试吧。
        
一言不发的,未必是肯跟着他这个皇帝走的。
        
但,第一时间入宫的,那就肯定是心里面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对他这个皇帝不太敬重的。
        
赵煦这么一搞,就像淘沙,把那些太有想法、不够忠诚的淘洗了出去。
        
这样一步一步淘洗,剩下的就肯定是那种没有太多想法,只有忠诚的人了。
        
有了这些人,以后,用人、使人,就有了方向。
        
毕竟,赵煦将来要做的好多事情,就需要那种愿意埋头跟着他走,不问原因也不问理由的勋贵。
        
而那些事情,也不太需要能力、见识、手腕。
        
需要的只有忠诚。
        
“诺!”石得一领命而去。
        
赵煦则靠在坐褥上,托着腮帮子,想起了其他的事情。
        
他想着熙河路,不知道熙河的棉花地现在怎么样了?
        
他也想着广西,不知道章惇现在到了哪里了?狄咏的大军又到了哪里?
        
他还想着辽人,不大清楚,辽国人买回去的商品运到了哪里?
        
他还想着党项人、吐蕃人。
        
在他的上上辈子,这个时候,党项人和吐蕃人应该已经勾搭在一起,准备着对熙河路的入侵了。
        
如今,因为秉常和大梁太后同时去世,这个事情也不知道会不会有变数?
        
想着这些事情,赵煦就低声道:“国事艰难呐!”
        
“朕也不得不用些手段,尽快的拼凑出一个能跟着朕一起向前冲锋的利益集团!”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