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两百八十九章 宋用臣的密报

作者:要离刺荆轲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9-08 07:58:38
        
元丰八年十一月丁巳(27)。
        
从福建来接蔡确的官员,终于抵京。
        
不过这些人在路上,就已经变了职位。
        
福建路转运使王子京罢知泰州,原知泉州陈偁,加直集贤院,权福建路转运使。
        
监察御史刘拯外放福建,为泉州判官兼管勾市舶司。
        
这些人事任免,自然是两宫和都堂,在征询了蔡确的意见后,做的安排。
        
而王子京罢知泰州,只是一个开始。
        
他不会去泰州上任,在上任的路上,就会有贬官诏书送到他手里——罪名是:在泰州渎职!
        
赵煦不是没有给过他机会。
        
但他不珍惜机会啊!
        
也就是念在,他给先帝搞了不少钱,要照顾先帝颜面。
        
不然,就不是贬官这么简单了。
        
怎么着也是李定的待遇。
        
陈偁等人入京后,首先在都堂递了帖子。
        
然后在得到两宫许可后,陈偁带着人,亲自到了蔡府,恭恭敬敬的拜见了蔡确,并请求‘相公早日赴闽’,蔡确自然要谦虚一番,然后才接受了陈偁等人的请求。
        
旋即蔡确递了帖子,请求陛辞。
        
第二天,他就在福建来的官员们簇拥下,于紫宸殿陛辞。
        
赵煦于是命章惇代表他,送蔡确出京。
        
蔡确离京的日期,选在十一月的庚寅日(三十)。
        
这是一个黄道吉日,当天,整个汴京城万巷空人。
        
无数人都来围观大宋百年难得一见的宰相出判桑梓。
        
一块块仪牌,彰显着宰相的威严。
        
清凉伞张开,表达着宰相是天子之下,万人之人的地位。
        
更有禁军,洒水开道,还有执政亲送送出汴京城三十里。
        
排面拉满,尊重和礼遇也完全拉满。
        
看的汴京城上下,都是羡慕不已。
        
喧嚣过后,汴京城恢复平静。。
        
在蔡确离京后的第二天十二月辛酉(初一),傍晚时分,内东门下的小殿,再次被御龙直围的严严实实。
        
两宫带着赵煦,出现在这里。
        
两位翰林学士则早已经在这里等待了。
        
于是,第二天壬戌(初二),数道宣麻大拜除,从宫中降出。
        
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康国公韩绛,进拜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
        
尚书右丞、中书侍郎、东平郡开国公吕公著,进拜尚书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封申国公,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
        
章惇依旧守尚书左丞兼任门下侍郎,但加食邑六百户,食实封一百二十户。
        
张璪自中书侍郎,进为尚书右丞,不再兼任中书侍郎。
        
所以,东府出现两个坑。
        
既两个中书侍郎的执政位置。
        
这也是元丰改制,最有意思的一个地方。
        
当君权强势时,宰执不需要太多的时候,就可以让尚书左右丞去兼任中书侍郎、门下侍郎。
        
而当君权暗弱或者皇帝不想管太多事情的时候,则可以单独任命尚书左右丞、中书侍郎、门下侍郎。
        
到了十二月癸亥,再次宣麻。
        
资政殿大学士司马光,拜门下侍郎。
        
这个事情的出现,让整个汴京城轰动。
        
司马光拜门下侍郎,而非中书侍郎,既寓意着他的权利,远不如预期,也预示着还可能有两位执政会被补充到都堂。
        
司马光接受了诏书后,循例入宫谢恩陛见。
        
赵煦没有出席,两宫在紫宸殿中,礼仪性的接受了司马光的谢恩,公式化的慰劳、勉励了一番,前后不到半个时辰,就回到了大内。
        
对两宫来说,拜司马光为门下侍郎。
        
完全是看在先帝的面子上,完全是尊重先帝的遗命,也完全是看在赵煦对司马光观感还不错的份上。
        
她们对司马光的好感,已经降到了和张璪、安焘差不多的水平,甚至还不如章惇高。
        
最起码,章惇有人帮他说好话。
        
司马光呢?
        
两宫身边围绕的人,不说他坏话,不打他的小报告就不错了。
        
司马光在陈州为官的那几个月,做了的那几个错误的决策,更是被高家、向家的命妇,时不时的提起来。
        
偶尔夸大一番,有时候甚至是以比赞誉的方式说出来。
        
所以,才有了司马光只是拜为门下侍郎的制词。
        
……
        
赵煦戴上了保暖的围巾,穿着暖和轻便的裘衣,走在渐渐出现了冰棱的御花园中。
        
现在,宫中已经只有松柏还能看到绿色了。
        
“司马公已经谢恩拜辞……”石得一蹑手蹑脚,到了赵煦身边。
        
“嗯!”赵煦点点头。
        
然后他回头对石得一问道:“天气越发冷了,宋用臣那边如何了?”
        
“正要奏知大家,宋宣政今日刚好有奏报入京!”
        
说着就将一封用火漆封好的密报,送到了赵煦手中。
        
赵煦接过来,找了个避风的回廊,将密报拆开,看了起来。
        
宋用臣如今,一般是七天或者十天,对汴京报告一次。
        
既报告进度,也报告地方情弊。
        
把东流道沿线的官吏们的作风、行为以及民间评价,报告赵煦。
        
这一次也是一样。
        
宋用臣首先报告了河北的气候,入冬后,河北还没有下过雪,京东路也是一样。
        
所以黄河至今还没有冻结,偶尔能看到些浮冰。
        
宋用臣对此很担心,请求赵煦和两宫注意这方面的事情。
        
赵煦看到这里就点点头,北宋的气候就是这样的,变化莫测。
        
有些年份很冷,有些年份又可能是个暖冬。
        
譬如今年,汴京城迄今也都还未下雪。
        
汴河的流量,虽然减少了很多,可依旧还在通航。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尤其是考虑到今年河北下过暴雨,没有冰雪的严寒,很多地里的虫卵,都可以活到明年。
        
这样一来,明年的粮食收获,就可能受到影响。
        
这就是农业社会的悲哀。
        
抗风险能力太差,气候稍微一变动,引发连锁反应,常常让农民措手不及。
        
这也是青苗法,能长期存在的原因。
        
有了青苗法,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就提高了好几倍。
        
不至于,稍有减产,就得卖地卖房,沦落成流民,只能去城市讨生活。
        
可现在的大宋手工业,还无法养活大多数人!
        
“恐怕明年,登莱的金矿还得继续开放!”赵煦想着。
        
继续看下去,宋用臣告诉赵煦,如今已经大体清理完了,四个主要河湾淤积的淤泥。
        
但支出也很大。
        
前后雇工七八万,调动了数州的厢军、工匠,打造大小龙门吊百余具,从十月至今总工时已经超过了一百五十万。
        
付给民夫青壮的工钱,几近二十万贯之多。
        
而伙食和其他杂项支出,则差不多达到了一万贯。
        
这还是因为周围州县,送来了大量粮食,以襄助工程。
        
此外,工匠的赏钱、厢军的赏赐,也支出了数千匹绢布和两万贯的铜钱。
        
可谓是花钱如流水。
        
但这笔钱该花!也必须花!
        
而且以后每年冬天,恐怕都要固定支出这笔钱。
        
因为现在舍不得花这笔钱,以后就得百倍、千倍的偿还。
        
只要一次商胡口级别的溃堤,就是数州之地,数十万、百万的受灾百姓。
        
更麻烦的是,之后数年,受灾地区都不要指望有什么赋税和粮食产出。
        
赵煦将宋用臣的密报看完,喃喃自语了一声:“还好……还好……”
        
“还有辽国可以收些铸币税!”
        
即将发行的宋辽交子,光是正常的抽税,就能覆盖掉每年冬季的清淤费用。
        
更何况,赵煦才不会傻到老老实实的真的只发行三百万贯的宋辽交子!
        
那可是有着足足五成的准备金!
        
按照大宋过去发行交子的经验,至少可以发行四百万贯交子。
        
当然,这么大规模的交子发行量,要充分考虑民间的接受程度以及汴京城交子务的兑换压力。
        
但悄悄的多发个三五十万贯,对赵煦而言,毫无压力!
        
这就是金融的魅力所在。
        
在其他人根本不知道,也不注意的情况下,悄无声息的就把税给收了。
        
而且,所有人都不会有意见。
        
有本事,你辽国也发个交子试试?
        
想着交子的事情赵煦就问道:“李宪那边怎么样了?”
        
“交子的制版、油墨等准备的如何了?”
        
明年开春,宋辽交子就要正式发行了。
        
所以,其实从现在开始,就得筹备印刷了。
        
为了保密,也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赵煦先是让沈括负责制版、油墨以及设计。
        
李宪回京后赵煦就任命了李宪为提点宋辽交子制备使,兼任提举在京交子务。
        
让李宪和沈括一起搭班子,负责这个事情。
        
李宪的作用,不在于技术,而在于这尊真神,足以压制内外之人对交子的觊觎,确保其技术在三五年内不会外泄!
        
要知道,李宪现在已经是入内内侍省都知、武信军留后。
        
他已经成功取代了过去张茂则的地位,成为大宋地位最高的内臣。
        
有他在,足可击退一切对交子觊觎的视线。
        
而李宪都挡不住的人,自然有赵煦收拾。
        
石得一却是犹豫了片刻,然后才答道:“奏知大家,李都知近来一直在城外的火药司……”
        
“嗯?”
        
石得一低头道:“都知自从知道了沈提举和火药司的事情,就日夜关注……近来更是完全待在了火药司!”
        
赵煦本想发怒,可话到了嘴边,就咽了下去。
        
李宪是武将啊!
        
武将看到了沈括正在改进的火药,不就等于色狼看到了美人?
        
他能走得动路才怪!
        
于是,赵煦只能道:“传我的口谕,让李宪明日入宫来见我!”
        
等下还有!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