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三国骑砍 第四百一十三章 工具

作者:中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10 19:17:44
        
湘关,田信在此集结粮食,等待廖立前来接管后勤。
        
就等秋收后,向广州发动远征。
        
期间田信时刻保持对江夏地区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信息向他汇聚而来。
        
丁奉是否反戈,已经不重要了。
        
有一个比丁奉更重要的人物正在接触关平,谋求反正。
        
这个人叫做贺齐,攻伐百越逢战必胜的名将,在百越、五溪蛮部族眼中,贺齐堪称传奇,犹如魔王。
        
贺齐若反正,江夏之战没必要再打,吴军增援抵达的部队越多,发生总崩的可能性就越大。
        
偏偏贺齐提出一个要求,他想把女儿嫁给关兴,还想与关平在夏口会面,当面细谈。
        
不清楚关平怎么回复这件事情,这件事情就突然不了了之,仿佛没有发生过。
        
同时鄱阳郡宗帅彭猗起兵的原因也查清楚了,不仅仅是想乘机捞一票,好跻身汉家阵营;另一个原因还是想捞一票,捞海昏侯、废帝刘贺的陵墓陪葬品。
        
江东各方面为了凑集金银向魏国购买牛马,正疯狂组织人手开挖陵墓。
        
吕岱在广州寻找南越武王赵佗的墓,只是赵佗浮沉乱世早有防备,吕岱始终没有进展;废帝刘贺陵墓保存完好,又受地方修缮维护,属于地址明确的大墓。
        
挖了刘贺的陵墓,没有一千金,也能有个五百金……你是孙权,你干不干?
        
这些都与自己无关,田信只是旁观,闲暇之时倾心于美食制作,或带着两头胖大老虎接见远近来此求见的各部头人。
        
七月十五日,中元节。
        
湘关许多吏士、人家扎捆简易芦苇筏子抛入湘江,任由漂流而下,这自然是了纪念前年的东征。
        
当时江南战场打的凶险,不得已以芦苇筏子渡江逃生。
        
瘟神道自江南兴起渐渐向荆湘传播,就有了七月十五投放芦苇筏子的约定。
        
或许有的人是缅怀溺亡的亲友,也有的人纯粹是为了诅咒吴军,将芦苇扎成草人状。
        
因田信在湘关,今夜聚集于此的军民约有三万余,许多人围绕着篝火赤足舞蹈,并敲打竹筒形成鲜明节拍,其中长者佩戴驱邪的凶恶面具围绕篝火蹦蹦跳跳,无知、好奇的孩童结伴奔跑在各处火堆,瞅着各种热闹。
        
田信则用大铁锅翻炒细碎河沙,带壳稻谷在高温河沙烘烤下纷纷爆裂,炸成白色米花。
        
沙摩柯从远处走来,他腰间穿一条四角裤,头戴牛头骨面具,因剧烈活动而肌肉鼓起,身上白、红、蓝三色颜料涂抹的线条为汗水打湿。
        
身形矮壮的沙摩柯靠近田信时也放缓步伐,就听田信与庞宏正讨论工具与时代对应的关系变化。
        
有一点是不需要田信申明的,韩非子的《五蠹说》里已经将时代的代差说的很明白,不需要赘述。
        
古之贤王,实乃部落酋长,男子狩猎,女子采集,共产共享,所以民无所私,就无所争,因此万众一心,风气高尚。
        
时代在发展,掌握新技术的圣贤王者一定会笑话落后的部族;如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这样的上古圣贤出现在虞夏、殷商、姬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被当世的新王笑话这些上古贤王。
        
就如他们看到刚掌握狩猎、生火的蛮夷部族会笑话一样,不仅会笑话,还会生出抓捕对方当奴隶的想法。
        
一样的道理,虞夏、殷商、姬周的圣贤出现在当代,也会被当代的王者笑话。
        
《五蠹说》里又剖析了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得出一个结论:今之县令,可比古之贤王要享受的多。
        
也有一点‘生产力’相关的阐述,只是并无深入的讲解。
        
韩非子对生产力的阐述,倾向于控制生产物资的分配权。
        
在耕战体制下,谁能推动生产力提升,谁就有功,可以获得更高份额的生产资源。不管是改革技术,还是扩土,都有益生产力,即国力的增长。
        
所有的一切,在韩非子设计的框架内,都将为王者服务。
        
现在沙摩柯靠近,就听田信讲述工具的重要性,只要归化的汉僮家庭拥有斧头、耕牛、铁犁……自然会砍伐树木,开拓耕地,或在平原,或在丘陵围造梯田。
        
再配合织机推广,你若是汉僮家庭,你是想冒险狩猎穿戴皮毛,还是穿舒爽的麻衣、帛衣?
        
山林之中的凶险自不必细说,若有其他获取衣食的渠道,谁又愿意冒险去跟野兽、毒虫、敌人做竞争?
        
得益于天下大乱,太多的人躲入山野,宁愿与蛮夷、虎豹为邻,也不愿回到成熟的农耕区生活;其中也有被蛮夷部族抄掠的人口。
        
这些沦落到蛮夷中的人口渐渐与蛮夷融合,提升蛮夷开化的速度。
        
只是受限于工具的制造,蛮夷的生产力无法供养吃闲饭的人,所有人都将为吃穿奔波、拼杀……懂技术的人,往往会被淘汰,无法积累、革新技术。
        
蛮夷部族总处于快开化,又沉沦野蛮的循环中,当他们生活周边出现越来越多的农业据点,向他们传播工具、技术达到质变时,蛮夷就能开化。
        
开化后,依赖农耕生产,就能供养手艺人,保持工具制造、革新改进的能力。
        
想要保持交广二州的蛮夷开化速度,麦城织机、丹阳工具都不能少。
        
“舒适、洁净的衣物,能使各部人口寿数增长,不易染病夭折。各家也能纺织粗细麻布,以此作为贡税,与汉民何异之有?”
        
“湘江流域多有良木,不若采伐阴干,水运至麦城换取织机,此两利之举。”
        
“寻常蒲柳,也能烧制木炭,与丹阳交易工具。我不求谋利,只求麦城时时所造织机能有所用,丹阳所造工具能裨益汉民、土民。”
        
田信察觉沙摩柯回来,身边听他讲话的林罗珠端起一篮米花递到沙摩柯面前,沙摩柯落座把牛头骨面具放在一边:“公上神威无匹,各部无有敢怀二心的,公上说好,想必就是好的。”
        
沙摩柯名为蛮王,实际上也是边地汉豪强路子,只是不受主流荆州士人群体认可。
        
许多家族跟蛮夷世代通商,通商久了,就有子弟迁移到蛮夷部族中生活,渐渐就彼此融合,这些掌握知识的人,更容易平衡、调解部族矛盾,被推选为首领。
        
还有战死的蛮王梅敷,梅家传承久远,有的是堂而皇之的士族、豪强;有的则是蛮部首领。
        
梅敷虽战死,可以梅家影响力,下回如果荆蛮从平原潜逃,归回山谷重新推举蛮王,很大概率再推选一个梅家人做蛮王。
        
而这类半汉半夷或半胡的人,跟田信行事风格天然接近。
        
田信是有礼貌,却不会严格恪守礼仪规矩;这是典型的胡化现象,背离了传统……偏偏面对声讨,田信不觉得愧疚,反倒觉得这拨人食古不化,没什么好打交道的。
        
离经叛道的田信,可以很自然的接受沙摩柯等人的裸衣舞蹈;也能心平气和指正蛮夷各部日常生活中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文化劣势、自卑的蛮夷首领碰到田信,自然是相见恨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