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国潮1980 第四百六十五章 名不虚传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9-08 14:22:52
        
宁卫民办事从不耽误工夫。
        
才吃过了槐花懒龙,第二天一早,他就又主动邀约天坛园方的几位主要领导,以及乔万林和其顶头上司一起去吃宫廷大菜去了。
        
要说起来,从家常饭菜一步就迈到了顶级的山珍海味的水平,这悬殊是有点大。
        
而且他抽不冷子就冒出这样一个“实地考察,吃饭取经”的主意。
        
对旁人而言也确实有点仓促,让人措手不及。
        
毕竟京城人在请客吃饭的事儿上是最在乎礼节礼貌的嘛。
        
俗话说,三天为请,两天为叫,当天招呼的只能算是现提搂。
        
可问题是,像这样的“紧急公务”,那是宛如二师兄升任“净坛使者”一样的美差啊。
        
谁也逃不过这种诱惑,这是人的本性。
        
绝没有人不愿意推掉手里的事儿去尽力配合的。
        
尤其按照常理来说,哪怕是天坛园方和服务局的干部,也无缘品尝那些常人只得耳闻,贵得要命的东西。
        
或者说,他们的职务和级别决定了他们所能参加宴饮的水准,顶多也就是便宜坊、老正兴、都一处、一条龙这样普通馆子范畴而已。
        
1978年之后,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
        
共和国带着刚刚摆脱禁锢的喜悦,沐浴在新时代的光辉里。
        
只是尽管社会大体环境在持续不断的好转。
        
但也并非所有人的日子,都能于第一时间扭转颓势,奔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因为有句话说的好,全天下幸福的人都是一样的,而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
        
别忘了,五个手指头还不是一边儿长呢。
        
人世间总有那么少数的几个人,是背得离谱儿的特例。
        
明明没做错什么,他们的日子却在酸涩的苦水里越浸越深,一点儿不见好转的迹象。
        
让人无法不心生同情。
        
可即便是这样的可怜人,也仍旧不是最糟的情况。
        
说白了,就像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的“比惨”段子一样,那才叫造化弄人哪!
        
这可不是胡说八道,现实生活里,真有这样的事儿。
        
别处不提,就说京城煤市街扇儿胡同2号院的一老一少吧。
        
他们就属于这样狭路相逢的两个倒霉蛋。
        
老的叫康术德。
        
1918年生人,祖籍津门静海。
        
少年时逃荒来到京城,后以“打小鼓儿”为业。
        
由于旧时年月里,京城只有两个行业最来财。
        
一个是吃瓦片的,另一个就是古玩行。
        
康术德不但在京城娶了媳妇,还买了房子。
        
实际上这扇儿胡同2号院,他就是房东。
        
只是时代的更迭,却让人生的方向很难把握。
        
解放以后,康术德全家都回了老家。
        
随后经过十几年的沧海桑田,变得只剩下孤身一人。
        
1979年,老家房子偏偏又因雨坍塌了,康术德就又跑回京城来了。
        
再见面,院子里这些老房客对康术德都心生同情。
        
因为就他那穷困潦倒的样子,比起他当年要饭进京的形容也不差什么。
        
于是在几户房客的说项之下,经由街道和房管部门批准。
        
康术德就搬进了他原先住过的两间小北房,暂且容身。
        
由于户口申请有个过程,康术德领的粮本儿是临时性的,每月的油盐酱醋,暂时都得靠邻居们帮衬。
        
经济来源呢,康术德也只能先靠给运动中改名为“京城中药店”的同仁堂糊纸盒子聊以过活。
        
这样的处境,对这么一大把岁数的人来说,可怜不可怜?
        
可别看他可怜,还有比他更可怜的。
        
说起来也邪门了,就没有这么巧的。
        
偏偏就在康老头儿勉强安顿下来不久。
        
另一位同样有权住这两间小房的主儿,也在1979年冬天,跑回京城来了。
        
这就是返城知青宁卫民。
        
说起这小子,更是个苦孩子。
        
宁卫民是1961年生人,父亲宁长友是大栅栏起重社的三轮车夫。
        
在他两岁的时候,就因为烟酒无度犯了脑淤血,早早过世了。
        
宁家实打实,没有什么亲戚朋友。
        
所以这幼年丧父的孩子,连一天好日子都没有过。
        
全是靠他那个在街道缝纫社上班的寡妇妈独自拉扯大的。
        
至于他们娘儿俩搬到扇儿胡同2号院来,当然是康术德一家搬走之后的事儿。
        
主要是街道干部们特意照顾,可怜卫民妈寡妇失业的不容易。
        
觉得她们要是搬到这儿来,上班也就近了。
        
而搬到此处之后,明明住得好好的,宁家娘儿俩为什么又会让这两间小房空置呢?
        
那也只能说命运的捉弄了。
        
敢情宁卫民初中毕业后,去京郊房山插队。
        
偏偏1977年,就因为去房山看他,他母亲在路上出了交通事故,撒手人寰。
        
而宁卫民没有缝纫手艺去接替母亲的工作,直到两年后,才能按政策把户口迁回来。
        
可宁卫民接茬又是一个没想到。
        
终于回到京城的他,发现自己竟然连个落脚的地儿都没了。
        
他的家已经住进去去一个陌生的糟老头子。
        
这又是何等的憋屈?
        
难怪人说,人要是背起来,恨不得连喝口凉水都塞牙,放屁都蹦自己脚后跟呢。
        
总之,两个走投无路的人都指着这两间小房过下半辈子呢,这事儿一下就拧巴了。
        
无论是康术德还是宁卫民,谁都想让对方走人。
        
为此,他们不但让小院里的邻居们评理,还起了激烈的争端,一下子闹到了街道干部面前。
        
可实打实的来说呢,面对这样的情形,街道干部和邻居们,也是左右为难,难以裁判啊。
        
无论谁,都该获得同情,获得帮助。
        
无论谁,都有正当的理由为他们自己主张权力。
        
所以难啊!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真让人为难!
        
别说两个不幸的人,他们自己感到烦恼、闹心了。
        
甚至就连他们身边的这些人,也无不代他们摇头叹息,为难地嘬牙花子。
        
于是经过好一番合计和商议,街道干部们最终给出的解决方式,那就只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平分!
        
既然让谁搬走也不合适。
        
两间小房,就干脆一人一间吧。
        
可说实话,对这种结果,无论是康老头儿,还是宁卫民,谁心里也舒坦不了。
        
因为这不是幼儿园小朋友们排排坐,分果果。
        
首先这房分里外,那就是个问题。
        
这两间小房,其实是小院正面五间北房最东边的两间。
        
等于是一个门在里,还有一个门在外的套间。
        
临时破一个门当然是不现实的。
        
钱不钱放一边,就是为了保暖考虑,那也得等春暖花开才好动手。
        
那谁里谁外啊?
        
两个都想住进里头去,都知道住外面受干扰。
        
为这,就得先掐一架。
        
康老头的倚老卖老起了作用。
        
他说自己岁数大了,受不得风。
        
以此暂胜一局,搬进了里间。
        
可没两天他就主动从里屋又换出来了。
        
不为别的,全因为宁为民把他父母的遗像挂外间西墙上了。
        
康老头每天出来进去的,都得跟照片上的死人打照面。
        
时间一长,他受不了了。
        
是宁可自己一把老骨头吃风,也不愿意再让宁卫民的父母拿眼神瞪自己了。
        
而这才刚开始,后头的争执就多了去了。
        
比如说,宁卫民厌恶康老头打呼噜。
        
康术德呢,又嫌弃宁卫民没规矩,不懂礼貌。
        
再比如,宁卫民天天怪康术德把外屋弄得都是纸盒子,臭浆糊味儿散都散不出去。
        
康老头呢,也是坚决不让宁卫民屋里抽烟,怕他把纸盒子引着了。
        
而且反唇相讥,说他不洗脚就上床,那味儿比浆糊还大。
        
还有哪,宁为民没收入,可也得吃、得喝。
        
他毫不客气的拿康老头的米面、煤火来用。
        
康老头又如何肯干呢?
        
他当然得捂着,不乐意当冤大头。
        
可宁为民又说了,这屋里的家具、炉子和锅碗瓢盆可都是他们家的。
        
不给吃喝,那就别用。
        
就这样,俩人直吵得惊动了邻居,才在大伙儿的劝说和见证下,又协商出一个法子。
        
那就是宁卫民每天得帮着糊一定数量的纸盒子,还得把副食本拿出来和康老头公用。
        
这康老头才能提供免费的吃喝煤火。
        
总之,这一老一少,从开始碰面争房,彼此就没有过好印象。
        
带着个人情绪,生活习惯还这么大的差异,自然过不到一块去。
        
对他们来说,什么事儿都能成为矛盾,人脑子没打成狗脑子已经不错了。
        
而这,也是给整个小院儿出了道难题。
        
几家邻居们烦的啊,一说起给这俩人劝架,个个都脑仁儿疼。
        
难就难在了偏着这个不行,向这那个也不行,怎么办都是错啊。
        
可也别说,就在大家都以为康老头和宁卫民会在弱弱相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除了互相伤害再也不会出现其他的可能的时候。
        
命运这个家伙又安排出了另一种非常奇妙的转折剧情,一下就把局面由坏变好了。
        
也就是1980年春节前后吧。
        
这两个堪称是前世冤家、今世对头的人,不但旧日的矛盾全盘化解,反倒还变得亲如一家了。
        
要问究竟发生了什么啊?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五个字儿而已,患难见真情!
        
这种转变的起因发生在腊月二十八那天。
        
老人觉少,就起得早。
        
那天康术德一起床,就发现屋里煤火味儿不对。
        
披着件衣服,他寻着味儿就找到了宁卫民的门前。
        
跟着一通拍门叫人,屋里没丁点儿反应。
        
老头儿登时急了,知道不妙。
        
果断拿凳子把内屋窗户给砸碎了,这才救了宁卫民的小命。
        
偏偏等到过了年之后,又轮到康术德出事了。
        
一个工作日的中午,宁卫民从外头赶回来吃饭。
        
没见着吃食,倒是发现老爷子手里拿着纸盒子,闭着眼趴桌子上了。
        
怎么叫都叫不醒。
        
再一摸,脑门滚烫。
        
得了,宁卫民也不含糊,赶紧背上康术德。
        
又招呼了旁边在家的邻居——退休的边大爷,和居委会主任边大妈老两口。
        
几个人一起给老爷子送友谊医院去了。
        
没想到情况不甚乐观,不光得打点滴,人还得住院观察两天。
        
问题是康术德看病必须自费,这钱谁来掏啊?
        
就在边大妈跟医院磨嘴皮子,问能不能让居委会作个保的时候。
        
谁都没想到,这宁卫民出去了一会儿。
        
半个多小时后回来了,就跟变戏法似的,当场拍出了六十块钱。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急赤白脸交完了钱。
        
都没容边大妈和边大爷过问呢,宁卫民就一头栽倒在地了。
        
现场登时大乱啊。
        
边家老两口也吓坏了,赶紧招呼路过的医生给看看怎么回事。
        
随后谜底才彻底揭开。
        
这钱到底是哪儿来的啊?
        
敢情宁卫民急中生智,他刚才去抽血室献血去了。
        
兜里的单子写得清楚着呢。
        
从他身上抽了300cc,换来了这笔救命钱。
        
还有,可别忘了,这都什么时候了?
        
宁卫民直到此时,都没吃饭呢。
        
他背着人到了医院,饿着肚子抽完血,心里又有火,连水都没喝一口,又怎么能不晕呢?
        
那想想吧,当康术德被救回来,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心里又会是什么滋味啊?
        
人心可都是肉长的,哪怕日常生活里,有着再多的龃龉,也抵不上过命的交情不是?
        
说起来,这一老一少谁都没想到,真遇到关键时刻,对方会这么干。
        
所以经过这番折腾,他们都觉着对方是可以共患难的依靠。
        
彼此念着对方的好,自然而然就和睦起来了。
        
再往后,那肯定不一样了。
        
弱弱相残变成了同病相怜,宁卫民敬老,康术德爱幼。
        
俩人即便再有什么矛盾,互相也能包容了。
        
他们说话再没动过肝火,倒是经常笑呵呵的聊天逗闷子呢。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爷儿俩,原本就是一家子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